黄雅婷(英语20402班)
从1956年到2021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被卡脖子到独立自主的飞跃。探索浩瀚宇宙,是对神秘的向往,也是对国家实力的考量。“上九天揽月”照进现实,只因有一批又一批的航天事业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心血谱写航天事业新篇章。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诗》这一篇章讲述的就是在70年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背后,一个航天家庭默默奉献的故事。其中有几幕让我潸然泪下,他们有孩子,有牵挂,但在国家面前,却诠释了“我将无我”的奉献精神。就像影片中的诗这样写到:“燃料是,用来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变得渺小的东西。”他们是平凡的,却随时做好了燃烧自我的准备;他们是渺小的,却创造了许多伟大的事业。为了试验的成功,他们一天重复操作、检验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就算关节缠上胶带,累到直不起腰,却依旧咬牙坚持。我想,电影并没有刻意渲染煽情的气氛,它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艰苦时代,不为人知的先辈们替我们尝了苦,我们才能一直甜。他们在天上写“诗”,“东方红一号”、“神舟号”、“嫦娥号”、“长征号”、“天宫号”……都是九天之上飞舞的壮丽诗篇。
《诗》中折射出来的精神与中国航天精神不谋而合,只有航天工作者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刻进骨里、融入血液,航天事业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彰显出航天精神的伟大实践。成功的背后是航天员经历魔鬼式的训练践行吃苦精神,战胜身体的极限;是工程师、研发者们数十年呕心沥血的攻坚战斗精神;不论是被人熟知的航天员还是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光荣的,但同时面对的也是未知的挑战,他们决心进入航天事业,就随时做好了践行奉献精神的准备。
在《诗》的结尾,男女主人公的女儿成为了航天员,这暗示着新一代人的传承,我们或许不能成为航天员,但我们可以传承航天精神。俗话说“年轻不吃苦,老来必受苦。”作为大学生,这四年正值青春奋斗的好时机,就是要吃苦学习充实自己,为自己赢得人生的筹码。如果大学生缺少了吃苦精神,连同失去的还有战斗精神和攻关精神,因为战胜困难本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需要战胜自己的内心或是肉体;不去质疑就不会发现问题,而没有问题就不用想办法攻坚克难。过分的舒适圈和享乐主义足以让一个人在四年里成为一个无用之人,一旦离开了父母,将会成为社会的“躺平人”。相反,我们应该学习航天人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学术就该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奉献精神,不是要牺牲生命,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尽举手之劳,在自己和国家中,选择国家。
我们虽是普通人,但有理想、有抱负的我们也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上以平凡创造非凡。只有我们传承和践行航天精神,中国的每一代人才能有正气,中国精神才能永远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