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没有恩怨

发布者:大学生记者团发布时间:2019-10-17浏览次数:11


法学19402 汤琼州

法国时间10月15日晚18时50分,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燃起了熊熊大火,据相关人员所说此次火灾与正在进行的院内修缮工程有关。大火持续时间长达14个小时之久,大火无情地烧毁了极具标志性的哥特式塔尖,结果,所有木质建筑无一幸免,均在这场大火中永远地消失在文明的长河。所幸,经过千辛万苦的“抢救”,圣母院留下了大部分文物,十二使徒像及四福音像因早前修缮而撤下,也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舆论的力量将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部分人将这场大火和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的那把大火联系起来,他们各抒己见,言语中不乏讽刺,甚至有人为此火灾拍板叫好,言语间流露出一种复仇成功后的快感。《朱子家·全文》所言“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阐明爱国并不是幸灾乐祸,这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一种不成熟、不理性的情绪宣泄,与爱国热情无关。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作为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良的传统美德。诚然,中国的盛誉并不是虚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需秉持海纳百川的态度,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当其他国家遭遇文化破坏时,以人类共同文明的开阔视野而不是狭隘的民族胸襟,能与受难民众共情感,对受损文明共呼吸,感同身受,不偏不倚,这不仅是一个保护文明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

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深思。纵观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文物受损以及文明消失的现象长期存在,曾经的亚特兰蒂斯是梦幻的、黄金国是富饶的、布扬湖是清澈的,但一切都在社会的纠纷发展中走向消亡,具体在每一件事例中,落实在每一场无声的毁灭上,巴西国博大火、巴米扬大佛遭毁、叙利亚古迹遭劫……从许多方面体现了文明的延续岌岌可危。

正因如此,面对文物之殇,我们更不应该幸灾乐祸,将巴黎圣母院大火与圆明园被毁相提并论,更是一种十分狭隘和荒唐的思维扭曲,历史的车轮在时光流水中向前推进,文化的发展也在向善中不断净化,圆明园留下的痕迹是在文化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现如今我们的精神世界应该成熟,对文化多一片真心,对过去的恩恩怨怨多一份理解,但历史的留下的车辙也犹如一笔笔刀疤划在了心上,亦是侵略之殇刻骨铭心,历史固然需要被铭记,却不能作为宣泄情绪的借口。更明确地说,圆明园毁于社会的战乱和文明的野蛮,那是历史的伤痕,要弥合这种伤痕,需要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文明,心怀友善,文明的发展便会少些艰难坎坷,世界的和平便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它带来的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是我们言语偏激的理由,更谈不上是“爱国精神”,一味地讽刺,秉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狭隘而自私的,而包容性正是对这种野蛮的警惕和远离。巴黎圣母院的这次损毁是出于意外,是和平时期的文明遗憾,两者无论如何都没有可比性,或者说将两者进行联系对比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对优秀文化的尊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超越国界,对受灾害的人或者物表示同情并伸出援手,这才能谈得上礼仪之邦,才能更好体现我国所贯彻实施的人道主义。用理性代替偏激,用共情代替冷漠,对世界文化多一份关爱,对人类文明多一份关心,世界才能在和平中走向文明,在文明中走向发展,这才应是我们所共同努力而憧憬的未来。


标题80

标题81

标题82

标题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