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吕慧英,教授,加拿大籍华人,曾任国际心理生理学会亚太地区理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业务主管与技术督导等职,现任武汉生物工程开云(中国)心理咨询部主任。2008年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对优秀外国专家颁发的 “编钟奖”。(此段加在人物照片下)
吕慧英
抑郁症是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是一种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抑郁症患病人数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其中自杀率高达12%~14%,位居各类心理和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
抑郁症的致病原因
性格和抑郁症的产生有一些关系,但并不是由性格缺陷引起的。内向性格、少语、很少和人交往、神经质、情绪不稳和依赖性高的人患抑郁症机会大一些,这些性格特质主要表现在:①喜欢安静,有节制,不喜欢开玩笑,也不喜欢抛头露面;②有悲观倾向,容易想到事物不的一面;③不总是悲伤,但容易引起背上反应或多愁善感;④缺乏自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活力和主动性,不愿意主动承担任务;⑤小心眼,爱挑剔,对不满意和失败耿耿于怀;⑥诚实,做事尽心尽责,严于律己;⑦喜欢沉思,也容易担心。
有以上所述7项中的5项或5项以上者即符合抑郁性格。
抑郁症,除了和性格、生活经历有关外,还有一个更为特别的影响因素就是遗传。可以肯定,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病机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其患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机率越高。由于彼此关系密切,患者亲友在及时发现患者的抑郁自杀倾向方面有着他人难以替代的作用,可以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治疗,并得到家人的亲密监护,避免自杀情况突然发生。
抑郁症的预警信号
下面是预警抑郁症的19个信号,假如其中有一条特别严重,或数条同时出现,就很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征兆,一定要提高警惕:⑴生活缺乏愉悦感,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⑵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生活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⑶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⑷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⑸思维反应变得迟钝;⑹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⑺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⑻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⑼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⑽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⑾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⑿有的患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⒀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⒁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以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⒂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病因;⒃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⒄对性生活失去兴趣;⒅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⒆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方法
目前有多种抗抑郁药可以治疗抑郁症。它们不能让患者开心,但是可以减轻抑郁症状。大部分见效比较慢;一般为2-4周,多需要两个月持续用药,存在一定副作用。联合用药可减轻抑郁症同时缓解副作用的产生。但仍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研究发现,重型抑郁症第一次抑郁发作后复发率(5年复发率)为50%,第二次发作后的复发率为75%,第三次发作后的复发率为100%,所以抑郁症患者在症状完全消失后继续服药是必需的。
第一次发作的患者,药物治疗的维持时间为6个月至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3次或三次以上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直至终生服药。
抑郁症治疗有一定难度,理论上估计有90%的病例能够完全治愈,但事实上能够得到治疗的病例不到10%。在现实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改善抑郁症的心理策略
抑郁症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学会自我肯定,学会科学地释放愤怒,学会将内心的压力排解在与朋友的合作与建设性的工作学习上。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是认知方面的或者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治疗的焦点在于你应怎样面对生活,找到问题后制定日常减轻抑郁症状的干预策略。一下有几种心理策应的方法。
⑴改变生活习惯,早晨早起,进行稍稍出汗的慢跑锻炼。减少工作目标和次数,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以保持对完成工作的满足感。尽量多参加讨论会、演讲会,多与充满活力的人接触,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⑵在可能的情况下,全部或暂时地脱离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修养一阵子,恢复元气,调节好运动和修养的平衡,不要思考别的事情,可以看些有益的图书。
⑶保持满足感,想想境遇不如自己的人,这样能使心情舒坦。精神上要充实,物质上要简朴,怀着感激的心情生活。面临困难、烦恼、难题时要积极处理自己所能办到的事情,不要耽搁拖延下去。
其实,“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需要自己来解开“心病之结”,打开自己的“精神枷锁”。慢慢走出抑郁的阴影,走进五色斑斓的阳光地带,最终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记者 王鑫玥 胡 杰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