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6月24日,一张湖北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图片刷屏了网络,感动众人。由于疫情影响,农民工吴桂春所在的制鞋厂停工,在东莞务工十七年的他无奈之下决定返乡。临走之前,他退还了图书借阅卡,并在留言簿上书写了对陪伴自己十二载图书馆的别离情愫:“余生永不忘你——识惠农民工。”这份对阅读的热爱令人动容,也凭此机缘,他得以留在东莞谋生,余生与书为伴。
书就像一把无形的刻刀,能够雕琢人的气质和思想,即便容颜老去,我们依然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拨开历史尘埃,看透岁月篇章。吴桂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只有小学文化,刚去东莞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常常要借助《新华字典》。经过几十年的学习,现在他已经能够阅读较为艰辛的大部分,读书对他的性格、心态和眼光都有帮助。在他给图书馆的留言中,我们可以清楚体会到他的气质谈吐。一百三十多个字的留言内容,一气呵成,多年的文化积累如同消化的精神食粮,最终长成了独属于他的骨血和格局。“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使自己在别人的阅历里,看到自己,看到世界。书香浸淫日久,自然会变得吐气如兰,永恒的高贵也会由字里行间向外界散发。
身处红尘闹市深处,我们常为世俗喧嚣所困扰,追求盆钵聚满,追求奢侈高贵,而心底那片宁静的乐土却在时代的敦促中渐渐失守。虽然现实的无奈会让平庸者们如蜉蝣蝼蚁般苟活于斯世,但书香的沉淀却能为每一个人寻找心灵的皈依。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人人皆可习。王尔德说:“吾辈皆身处于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农民工、拾荒者等职业在众多人眼里并非体面,吴桂春也说,自己生活极其单调,每天只在出租屋与工厂间往返,收入也十分微薄。他未曾被生活偏爱一二,却未因世俗眼光而放弃对阅读的追求。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十几年如一日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筑造了一座避难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每当捧起书本,书香缭绕中,他们已然逃脱了人世间的所有悲哀。反观当今虚度光阴的低头族们,只享受游戏、网络媒体带来的片刻欢愉,拥有着感官和滚烫的青春,身处良好的读书环境,却无手不释卷的经历,又怎能不令人反思?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现如今,国家立法规定学校等机构的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不分贫贱,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差异。东莞图书馆坚持开办24小时阅览室,杭州市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确保人人都能不出一室,面对伟大的思想,接受知识的熏陶。在有人对流浪汉入馆提出异议时,杭州图书馆馆长明确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正是这个社会对爱好读书者的包容和关怀,让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充满温情。这或许是一方水土给予异乡人最好的礼物,诠释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真正含义。善意本身就是一个闭环,用温暖包裹温暖,一个不离,一个不弃,相互成就,才造就了今日这个有温度的故事。
人生本长,天地本宽,万物曾不能以一瞬,而精神却能流芳千古。趁现在,执读书之利剑,以梦为马,以心护航。待到精神盛开,高贵也便成了永恒。